ENGLISH|回到首页

新闻中心
曾振宇教授做客第二十五期“横渠”学术论坛
时间:2025年09月10日 17:35 浏览量:

9月9日,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所长曾振宇应邀做客人文艺术研究院第二十五期“横渠”学术论坛,作题为“‘深爱做根’:王阳明孝论特点及其现代价值”学术报告。山东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哲学所董修元教授主持论坛,山东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国际莱布尼茨研究中心主任刘杰教授担任对谈人,研究院哲学专业师生等参加论坛。

曾振宇教授以孝文化在不同文化传统中的普遍性为切入点,提出“孝的道德基础是什么?”的问题,并基于儒家传统思想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答。儒家对“孝作为道德概念”的建构和辩护与其思想传统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对于早期儒家来说,“人为何行孝”不是一个需要论证的问题,重要的是讨论“人如何行孝”。孔子、曾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宗师们认为践行孝道的方式是“敬”。曾子进一步解释为“爱而敬”,使得“孝”与“爱”相联系,由此给予“孝”以情感本位。随着后期儒家思想日渐完善,思想家们进一步讨论“孝”涉及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朱熹认为“父子本同一气……仁是理,孝悌是事。是有仁,后有是孝悌。”而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孝是心之外化,此间没有先后之理。二人的观点虽有分歧,却也澄清了“理与孝”之间的本体论结构。曾振宇教授指出,儒家追求领悟天理和依天理而动,此为儒家式的幸福论观点,亦即是儒家所谓“孔颜乐处”之说,因此“据天理而行孝”也是追求人生幸福的途径。何为真正的“孝”和如何理解“孝”与“天理”的关系成为了儒家孝文化的重点。曾振宇教授认为王阳明的心学为此提供了进一步讨论空间:王阳明看来,“心即理”或者“心即良知”,人凭借良知而行就是孝,因此良知未被遮蔽的人“见父自然知孝”。也就是说,“孝”是人心或人之情的自然而然的展现,“孝与理”之间也没有先后关系;孝也不是认识对象(孝不是理的现象层面),而是通达“理”的路径。因此,对于行孝来说关键的是如何保持良知持续在场,亦即良知不被遮蔽。王阳明认为良知从被遮蔽的“现实态”回归到“本体态”的方式就是人心固有的情感“装置”的激活,比如借助耻感:“耻其不能致得自己的良知”。

在对谈人评论与互动环节,刘杰教授从社会福利和孝文化的当代意义的角度讨论了本次报告内容。

报告人简介:

曾振宇,全国著名儒学专家,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所长,泰山学者,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先秦诸子、宋明理学及儒学史研究,提出“观念儒学”理论,主编《汉字中国》丛书,主持《曾子文献集成》编纂,推动创立曾子文化奖及学术期刊。出版《思想的历史》《春秋繁露新注》《四书新注》等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聚焦儒家仁学、气论哲学及经典诠释。


【 作者:阿卜杜萨拉木·麦麦提艾力  来源:   责任编辑:李凤轩 】

下一条:人文艺术研究院举办2025级新生“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