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卢桢应邀作“海外风景体验与早期新诗人的写作实践——兼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旅行视角”学术报告。人文艺术研究院张立群教授主持,五十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参加报告会。

卢桢从旅行体验的现代性对于新诗发生的可能性出发,分析了早期新诗域外体验内部差异对新诗理念与风格形成的影响。他认为,海外风景体验高度参与了早期新诗人“体验”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为写作者的外部感觉经验、内在心理经验以及诗歌表达经验之间的联络与转化建立起有效的通路。异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拓展了诗人认知风景的视阈,受传统风景观念与域外旅行理念的双重激发,他们确立了蕴含比较意识的文化视野,调整了自我的风景观念和写作理念,并从诸多行旅元素中找到了适用于文学变革的突破点。通过古典诗学传统、故国乡土记忆、异国文化视角和民族国家观念这四种滤镜,早期新诗人实现了观景“装置”的更新,扩大了新诗中写景一脉的表现范畴。由此,卢桢将异国行旅作为讲述百年新诗的又一线索,提升为一种研究百年新诗的新视角和新范式。
在自由互动环节,卢桢同与会师生们就诗歌中的域外风景体验、域外社交活动对诗歌写作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度探讨。
主讲人简介:
卢桢,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天津市作协签约作家。曾在荷兰莱顿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诗、城市文学及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域外行旅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现代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新诗现代性透视》等学术著作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