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生态德性教育系列讲座”秋季首讲--“第二次启蒙是一种生态启蒙”举行,旨在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德性教育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在个体层面践行生态德性。来自韩国、加拿大及国内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师生和生态文明关注者线上参加了讲座。
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项目主任、柯布生态书院院长樊美筠博士应邀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陈琳副教授主持讲座。樊美筠回顾了17至18世纪欧洲“第一次启蒙”的历史贡献,同时指出其哲学基础——笛卡尔实体哲学及现代性分离思维——带来了人类中心主义、机械自然观和消费主义等现代性弊端,导致生态危机和精神困境。引用小约翰·柯布和罗马俱乐部专家的观点,她警示现代文明可能面临崩塌。针对这些危机,提出“第二次启蒙”,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动在”(Actual Entity)、“互在”(Inter-being)和“特在”(Intrinsic Value)。世界的基本单位是动态生成的事件,万物相互依存,每一存在皆具内在价值。这种哲学打破人类中心主义,为生态伦理和生态教育提供了思想支撑。第二次启蒙即生态启蒙,其核心理念是生态意识、核心价值是尊重他者,生存法则是“和者生存”。
在互动环节,樊美筠进一步回应人工智能及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她指出,AI虽在逻辑推演和模式生成上超越人类,但缺乏怀特海意义上的感受性与价值生成能力,因此无法替代人类的经验与意义判断。生态意识不仅适用于人与自然,也应延伸至科技伦理与未来社会建构。
陈琳在总结时,认为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跨学科对话彰显学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与对未来路径的探索。这次讲座不仅为广大师生和学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体现了学校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研究与教育方面所做出的努力。